道教神职教徒,通称道士。道士必是奉守道教经典规戒并熟悉各种斋醮祭祷仪式的人。道士之称,起源很早。据《楼观本纪》,道士之称起源于周穆王时。周穆王好尚黄老,以柱仲为师,追仰遗迹,崇扬灵坛,召集四方幽人逸士,以昭玄业,“朝野以弘修道事,故以道士为号焉”。但是,早期道教的《太平经》并无道士之称,《老子想尔注》中有“道人所以得仙寿者,不行尸行”。早期流行的道士和道人,其义同于方士。魏晋时期,道士、道人取代了方士,以称呼道、佛教徒。南北朝时期,道士之称专为道教所用,道人则为佛教专用。但也有道士称为道人的。后来逐渐将道教徒统称道士。唐《道典论》引用《太上太真科经》称:“以道为士,故曰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