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知识:把握文体特征,探求《周易》本义!

20.png


  《周易》的卦爻辞成书于久远的年代,文辞古老且富有深意,因此一直以来都以难以理解著称。古今众多学者对它的解读各不相同,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卦爻辞独特的“文体”有很大关系。

640.jpg


  因此,要深入理解卦爻辞的具体含义,需要把握其“文体特点”。


  作者将《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的文体特点归纳为三个方面:象征性、押韵性和多义性,以此来尝试对卦爻辞进行符合原意的解读。


  一、象征性


  《周易》起源于占卜和占卦。


  卜筮之书的主要文体特征是“象征”。卦爻辞并不是单纯地讲述事情,而是通过具体事物来传达某种象征意义。


  正如古人所说:“《易经》是象征,通过事物的象征来阐明人事。”


  理解这一特征后,卦爻辞中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也会变得清晰起来。例如,中孚卦的卦辞“豚鱼,吉”简单明了,几乎没有文字解释的问题,但读起来仍然让人困惑。


  为何“豚鱼”能够带来吉兆呢?古人认为中孚卦主要讲述的是诚信的问题,其中“孚”代表“信任”。“豚鱼”指的是小猪与小鱼,象征着人民。因此,这个卦象强调统治者的诚信和对人民的恩惠。而现代学者则认为“豚鱼”是指河豚,将“中孚豚鱼”理解为用弓箭射中了漂浮在水面的河豚。这两种解释可谓截然不同。


  如果我们准确理解《周易》的“象征性”特征,就能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在古代,豚和鱼常常被作为馈赠的礼品,象征着美好的祝愿。


  在《论语》中记载,鲁国的权臣阳虎想要见孔子,于是赠送给他一头小猪(称为“归孔子豚”);而史书提到孔子的儿子出生时,鲁国国君也送来一条鲤鱼以示祝贺。因此,卦辞中的“豚鱼”代表了两种常见的礼物,象征着吉祥和美好,因此作出的解读为“吉”。


  同样,坤卦的六五爻辞是:“黄裳,元吉。”


  “裳”是古代人穿在下半身的衣物,类似于现代的裙子,可以与上衣搭配。比如“黄裳”就是指一条黄色的裙子。


  想象一下,一件色彩鲜艳、华丽夺目的服装展现在眼前,自然让人产生一种吉祥和美好的感觉,因此有云:“元吉。”


  “元吉”表示大吉,这类卦辞在《周易》中常有,没必要过于深究。


  二、押韵性


  《周易》的卦爻辞中有很多是韵文,但由于古今发音的差异,用普通话朗读时已经无法体现出原来的韵律感。


  震卦的卦辞是:“震动而有所震慑,言语如同哑巴;震动的范围可达百里,但并不会失去匕首与祭品。”


  这里的“虩”、“哑”、“鬯”这三个字,在《周易》时期都是押韵的。


  例如,中孚卦的九二爻辞中提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这里的“和”和“靡”在古音中也是押韵的。理解卦爻辞的押韵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断句。比如坤卦的六二爻辞,一般读作:“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古人解释说,这段文字是关于坤卦所象征的大地具有正直、方正和广阔三种德性。然而,也有人从押韵的角度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如果仔细分析坤卦的六条爻辞,如“履霜”、“直方”、“含章”、“括囊”、“黄裳”和“玄黄”,这些词都是可以形成押韵的。


  因此,当以“直方”进行断句时,“大”应从下方断开,这样才能准确理解爻辞的本义。


  根据这一点,我们还有进一步的探讨空间。关于讼卦九二爻的解释,古人认为:“无法胜诉,返回故乡,三百户人家,无灾祸。”


  “逋”的意思是逃避或逃跑,而“眚”则指的是灾难或祸害。


  这种解读的意思是,一个贵族在官司中失利,逃回自己所在的城镇。如果这个城镇的人口只有三百户,不算很多,也没有对对方构成威胁,那么就不会遭遇灾难。


  “三百户”成为“无眚”的条件,这句话的文意比较复杂。如果从押韵的角度来看,"逋"和"户"的古音是押韵的,因此应该以“逋”字为断句。整句可以理解为:“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某位贵族在官司中败诉,逃回了自己的城邑。他的罪责只在于他自己,而该城邑的三百户居民并未受到牵连,这样表述就更为通顺。


  其次,押韵的特点也能帮助我们理解卦爻辞中的“变文协韵”现象。关于《周易》中的变文协韵,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曾举过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提到小畜卦上九的爻辞“既雨既处”,指出:“处者,意指停止……是说雨水停止了。不是说‘既雨既止’,而是说‘既雨既处’,这是变文以配合韵律的表现。”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句爻辞中的“处”实际上表示“止”的意思,但爻辞没有直接使用“止”这个字,而是用“处”,其目的是为了与前面的“雨”字相押韵。除了俞樾所提到的通过更换字词来实现的“变文”类型外,我们还发现通过改变语序和增减字词来创造押韵的两种方法。以改变语序为例,比如在离卦九三的爻辞中提到:“日暮时分的离,不敲缶而歌,则会感叹老年的悲哀,凶险。”


  这是用夕阳西下的余晖比喻人生到老年时,应当享受生活,否则最终只能感到遗憾。


  根据文意,“大耋之嗟”应视作“大耋嗟之”。之所以写作“之嗟”,是因为“嗟”与“离”、“歌”的上古音可以押韵——因此进行了文字上的变更以使韵律协调,同时对字词的类型进行增减,例如在《周易》中的旅卦六二爻辞:“旅即次,怀其资。”


  九四的爻辞是:“在旅途中,得到了所需的工具和资源。”而巽卦的上九爻辞则是:“巽在床下,失去了所需的工具和资源。”


  将“资”字后面加一个“斧”字,或者说“资斧”去掉一个“斧”字,目的依然是为了押韵。“资”与“次”可以押韵,而“处”、“下”、“斧”的上古音同样也能押韵。


  由此可以推测,"资"与"斧"是并列关系。"资"指的是财物,而这里的"斧"并不是指砍伐的工具,而是古代的一种货币,有相关的考古实物证据。因此,将“资斧”解释为“所资之斧”或“利斧”是值得讨论的。


  三、多义性


  这里的多义性指的是在同一卦象中,相同的字常常具有不同的意思。


  这是《周易》卦爻辞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古代经学家几乎对此视而不见,甚至有些牵强附会,直到近代学者才对此有所揭示。


  李镜池提到,在明夷卦中反复出现的“明夷”二字,可以理解为“鸣鴺”,也可以代表太阳落山,或者用于地名和弓名。而井卦中的“井”字,包含了井田、水井和陷阱三种含义。(《周易探源》)


  李氏的具体观点或许存在商榷之处,但关于“一字多义”的讨论确实值得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进一步挖掘几个例子,以供读者参考。


  革卦中的“革”字比较典型,古代人普遍认为革卦是与变革有关的。我们可以看到,爻辞中确实有几个“革”字表示变革的意思,比如“巳日乃革”和“小人革面”等。然而,初爻中的“黄牛之革”则明显指的是“皮革”的意思,这很好地展示了“一字多义”的现象。


  古人也不得不认可“黄牛之革”在皮革方面的意义,但他们仍然费尽心思将其与“变革”相联系。正如王弼所说:“牛的皮,坚固而不可改变。”


  接下来我们来看贲卦。该卦的六条爻辞中每一条都包含一个“贲”字。“贲”在古代意味着“文采”或“光彩”,如《诗经·白驹》中提到的“贲然来思”,“贲然”指的是一种光彩的状态。作为动词时,“贲”有“文饰”的含义。在贲卦中,初爻“贲其趾”、二爻“贲其须”以及五爻“贲于丘园”中的“贲”均是指对脚、胡须和家园进行装饰的意思。然而,其他三条爻辞中出现的“贲”字则需要格外小心地理解。


  三爻中的“贲如濡如”中的“贲”应理解为光彩的样子,与“濡如”所表达的润泽状态并列。此外,“贲”还具备白色的含义,四爻的“贲如皤如”和上爻的“白贲”也体现了这一点,与文中的“皤”和“白”意义相近,突显出洁白的形象。这样解读,语义便顺畅通顺。


  例如涣卦,爻辞中有七个“涣”字。古人普遍认为“涣”的卦义是“离散”,这七个“涣”字都被解读为“离散”。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只有第四爻“涣其群”符合这个解释,即解散其群体,其余的解释都存在矛盾。


  我们认为,二爻中的“涣奔其机”以及五爻的“涣王居”中的“涣”与“焕”是相通的,皆具文饰的含义。“奔”与“贲”相通,也意味着装饰的意思。所以,这两句爻辞分别涉及对案几(机)和君王居所的装饰。


  三爻中的“涣其躬”和上爻的“涣其血”中的“涣”字,可以理解为“浣”,意指洗涤,分别代表洗净身体和清除血迹。而五爻的“涣其汗”(根据马王堆帛书乙本)中的“涣”应解释为发散,意指汗液从皮肤中散发出来。通过不同的字义进行解读,句子结构清晰,避免了曲解或牵强的情况。


  《周易》确实难以理解,特别是避免牵强附会。只有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紧扣其文体特征,广泛收集资料并保持质疑态度,结合理论与证据,才能领悟《周易》的核心内涵。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站内微信:预测咨询-道家五术,六爻-事业官运-姻缘,童子命-补财库-拜斗,化太岁-化童子-符咒,祭祀-亡者-无缘子女

微信图片_20250319153232.jpg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收起

取消
  • 首页
  • 游学
  • 咨询
  • 道场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