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与道医养生 道家的长生观念
“针”与“灸”,并称“针灸”。在灸法中,艾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防疾保健、医学养生的方法之一。
灸,久也。灸,金文上面一个“久”,下面一个“火”,表示用香草长时间熏烤人的穴位。古代多用“久”字,杨树达先生在其《积微居小学述林·释久》一文中写道:“古人治病,燃艾灼体谓之灸,久即灸之初字也。”久是“灸”的本字,久的甲骨文则形如一个人的小腿上作针灸。
古代灸法,用得最多的香草为艾草,又名萧茅、冰台、灸草等,其中郭璞注为“艾蒿”。艾草在我国大量种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言蕲春的艾草最好:“近代惟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
现如今在湖北黄冈蕲春,蕲艾种植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地方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
艾叶,为艾草的叶,其性温,味苦,理气血,逐寒湿。艾叶的使用,需用干叶。《纲目》解释为:“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如果用生艾,就会伤人。平时使用时候,可将艾叶洗干净,放入石臼中捣烂,取白者再捣,然后到柔烂如绵,再将其焙干。现代人多制作成艾条,配上简单的灸具,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道教与艾灸
说起道教与艾灸,有两个人不能不提:孙思邈和鲍姑。在《千金翼方》中,孙思邈详尽介绍其功效及采摘的时间:“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翎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一名水台,一名医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暴干,作煎勿令见风。其五月五亦好,仍不及三月三者”。
这里明确指出五月五端午时的艾草不及三月三时所采摘的。
此外,孙思邈所创的艾灸器具“苇筒”对后世的灸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卒中风口喎,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纳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瘥。”意思是用“苇筒”放入耳中,用艾灸可以治愈中风后的口歪。
日常生活中,什么人不能用艾灸?孙思邈也有提及:“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伤血脉焦筋骨。凡汗以后勿灸,此为大逆,脉浮热甚勿灸。”这句话指出,脉象微弱、流汗以后以及脉浮热三种情况下,不能用灸。
与艾灸紧密相关的,还有中国道教史上的第一位女灸学家:鲍姑。《太平广记》中写道:“鲍靓女,葛洪妻也。多行灸于南海。”鲍姑为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从小随父亲学习炼丹与行医,后与葛洪结发。
鲍姑的灸法常被认为记录在葛洪的《肘后要急方》中。书中提及对于普通人而言,艾灸很容易上手:“用之有效,不减于贵药。以死未灸者,尤可灸也。”同时,书中也开创了“隔物灸”的灸法。
坐落于广州市越秀山南麓的三元宫的鲍姑殿,是后人为纪念这位行医女仙所建。殿内有两幅楹联,写有:“妙手回春虬隐山房传医术,就地取材红艾古井出奇方”、“仙迹在罗浮遗履燕翱传史话,医名播南海越岗井艾永留芳”。其中“红艾”,又称鲍姑艾,是一种生长在越秀山的一种艾草。
“古井”,在越秀山以西,《嘉庆一统志·广州府一·山川》中写道:“鲍姑井,在番禺县北越秀山之西。相传晋鲍靓女葛洪妻所汲处。”
艾灸产生于我国的远古时代,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一直延续至今。在其发展历程上,道教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使得艾灸成为宝贵的医养资源和文化资源,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样也能发挥着新的重要作用。
《道德经》中有“长生”二字,其第五十九章说,“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这里的长生久视就是长久存在的意思。第七章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里的长生也是长久之意。
道教继承道家的长生思想,将其同神仙家追求长生不死联系在一起。《老子想尔注》说“能法道,故能自生而长久也”,“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穷,不与俗争”,“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耳,非道所行,悉尸行也。道人所以得仙寿者,不行尸行,与俗别异,故能成其尸,令为仙士也”。
《老子想尔注》将《道德经》通行本第七章的“私”改为“尸”。尸行指的就是不能尸解的人,即不能长生久视的人。尸解表面上看与死无异,但是经过炼尸,尸解者仍然永生。《太平经》里,也有关于“白日升天”和“尸解”的说法。“九君太上亲诀”说“白日之人,百万之人未有一人得者也。能得之者,天大神所保信也。余者不得比。尸解之人百万之人乃出一人耳”。意思是,白日升天的人很少,百万人中也没有一个。能够尸解的人要多一点,百万人中还有一个。
从魏晋到唐代,道教的长生成仙之路,一直有三个方向。一是企图借助金丹以求长生。二是用修炼形神方法来求长生。三是用符书和科仪来实现人的能力拓展,以求长生。由于大量服用金丹伤害身体,因此,借助金丹以求长生的方法最终被淘汰。从魏晋到唐代,道教各种修炼形神的方法层出不穷。例如:吐纳、导引、按摩、胎息、服气、存思等等。这些方法有的锻炼人的形体,有的锻炼人的呼吸,有的则是锻炼人固精护气守神,其中有许多至今还在流传并对防病健身有实际效用。
从魏晋到唐代,道教的符咒和科仪逐渐形成规模。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在《洞虚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称,“夫感天地,致群神,通仙道,洞至真,解积世罪,灭凶咎,却怨家,修盛德,治疾病,济一切,莫过乎斋转经者也。夫斋直是求道之本,莫不由斯成矣。此功德巍巍,无能比者。上可升仙得道。中可安国宁家,延年益寿,保于福禄,得无为之道。下除宿愆,赦见世过,救厄拔难,消灭灾病,解脱死人忧苦,度一切物,莫有不宜矣”。
唐代以后,道教的长生成仙思想继续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内丹术的发展融合了各种锻炼形神的方法,以达到长生延寿的目的,一是科仪和道法相结合,以符法和科仪扩大道士个人难以企及的各种能力,包括长生成仙。内丹术的兴起,将长生成仙说落实为修炼纯阳之体。长生成仙说演变为内丹阳神说。炼成阳神之身的人,就已经脱胎换骨,因为,阳神可以脱离躯壳,身外有身,聚散自由。阳神之身的人自然就已成仙了。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