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水界流传着一句谚语:“一等风水观星斗,二等风水看水口,三等风水满山走。”这句话的意思是,最优秀的风水派别是通过观察星辰来预测吉凶的“天星催官风水”。尽管这句话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将“观星望气”的《天星催官风水》视为顶级风水,已成为风水界千百年来的共同认知。 其理有四: 在周朝和秦朝之前的历史中,风水最初是被少数高层贵族所掌握。在汉唐时期,皇帝设立了司天监和筮官,专门负责风水和占卜的事务。《葬经》《撼龙经》等风水秘术则被皇室内部专用,普通百姓被禁止学习。同时,由于当时的传媒、印刷、通讯和交通条件相对落后,风水术的学习、研究和传播都受到很大限制。许多先贤因求学无门,最终舍身研究,从多个角度对风水术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水文化。 擅长六爻八卦的人创造了“八宅”“龙门八局”和“摇鞭断宅”风水;精通梅花易数的人则发展出了“八卦像数”“呼形喝像”和“外应通玄”风水;擅长奇门六壬和紫微斗数的人创制了“奇门”“三元”“玄空”以及“九星”风水;专注于阴阳五行理论的人则提出了“金锁玉关”和“洪范砂水”风水;精于四柱命理的人创造了“三合长生”“地理五诀”和“命理五行”风水;此外,还有综合各家之长的人建立了辅星翻卦和易卦风水。 历史上风水学派众多,曾经出现过上百种流派。虽然各派百花齐放,争鸣不休,但其中也充满了争论与纷争,许多门派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历史所淘汰。目前流传下来的十几种主流风水各有其独特之处,但它们仍然只是对风水学的片面反映,犹如以管窥豹、盲人摸象。这些流派存在许多缺陷和争议,真伪不一、良莠难分,且错误与糟粕较多,根本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无法真正体现“葬乘生气”的宗旨,因此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风水地理。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科学文化和技术成就颇为辉煌的时期,人们在天文、历法、气象、地理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认识有了显著提升,这为风水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和历史条件。先圣赖文俊(号布衣子)是宋朝的国师,也是杨公风水的嫡传后人,他精通各派风水,并在实践中发现了许多错误和不足之处。 抱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志向,他辞去了官职,放弃了职位,游历名山大川,夜晚观察星辰,白天考察风水。在继承唐代之前的优秀风水文化基础上,他汲取了形势龙法、河洛数理、天文学、九星八卦、三元三合、奇门易卦等各派风水的精华,将日月五星、四大星宿、北斗九星、二十八星宿等星空体系融入龙穴砂水之中,创立了全新的赖公罗盘、星斗五行以及“天星催官风水”,形成了独特的神奇技艺。这种风水一问世便广受欢迎,帮助贫困者,效果神奇,改变命运的能力无与伦比,被风水界誉为“一等风水”和“风水铁板神数”,至今无人能及。正应验了那句:“观星望斗辨真龙,正法正窍穿透功;敢教山川听我令,造福救贫济苍生。” 其次,从风水发展的传承脉络来看,中华风水虽然起源于殷商时期,甚至更早的黄帝时代,但其初步形态在周秦时期形成,到了汉唐时期则趋于成熟。在唐代及之前,有一些具有标志性的著作,如《葬经》《玉尺经》《天玉经》《青囊奥语》等。代表性人物包括黄石公、张良、郭璞和杨筠松(号称救贫),其中以杨救贫最为著名,后人尊称其为杨公救贫风水。 至宋代,中国风水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是赖布衣。他在继承杨公风水的基础上,吸收了各派的精华,创立了“天星催官”派风水,以及星斗五行(又称赖公五行)、辅星水法、穿透龙法、珠宝穴和实用性极强的“人盘”罗盘。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清乌序》和《催官经》(常称为《催官篇》),将中国风水的创新与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明代国师刘基(字伯温)继承了赖布衣的“天星催官”风水,并对《催官经》和《天星穿透龙法》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与注释。 到清代,“天星催官风水”的正宗传人是受到朝廷和民间广泛赞誉的著名风水大师张九仪(字风藻)。他在实际应用的基础上,对刘伯温所注释的《催官经》进行了增补,其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包括《催官经补注》《道德地理奇书——穿山透地真传》和《地理四弹子》(《地理四弹子》被收藏在术藏中)。由此可见,“天星催官风水”的传承脉络非常清晰。另一方面,由于《催官经》的内容深奥难懂,分为《经》和《诀》两部分,普通人如果没有正宗传承和明师的指点,很难完全理解,只能读懂《经》而无法掌握《诀》,这使得其传承显得异常艰难。 第三,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天星催官风水》是最优质、最正宗的风水理论。地球只是浩瀚宇宙中众多星体中的一颗。在亿万年的演变中,地球通过万有引力、宇宙的暗物质以及能量场,始终与广袤的宇宙保持动态平衡。宇宙是地球的母亲,若不考虑天体和宇宙,仅仅谈论风水和龙脉,就如同缘木求鱼,徒劳无功。 《易经》指出:天上的星宿分布、地下的山川排列,在天上形成象,地上形成形,气息在地间流动,形态则美丽地展现在天上。《葬经》提到:葬礼是为了乘生气而进行的……天光降临,地德承载……上天有一颗星,地下有一个穴……因此,君子利用神通来改变命运。《道德经》强调:人要仿效大地,大地要仿效天空,天空要仿效道,道则是效法自然。这些经典理论都强调风水必须“遵循天道、顺应自然,实现天人合一”。自古以来,研究堪舆之道的人都明白“天文在上,地理在下,精华源于天,形体生于地”,由此可见,“风水最重视天文星象与山川地貌”。 天星催官风水的核心在于“根据天象和地形的相互关系,结合山峦的气场,来确定穴位的位置,这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至高智慧”。所谓“二者相依”,正是指赖公所提到的“挨星秘法”。由此可见,风水的真正奥义在于“通过观察星辰和斗柄辨认真龙的所在→穿越山脉和土地确定穴位方向→调和砂水以助于穴位气场→在气场的感应下获取鬼神与人间的福祉”。正道的关键在于“首先要辨识穿山之虎,才能行走于透地之龙,浑天之下打开宝镜,金与水在月明之夜相遇”。掌握这一正道的关键,“便能左右福祸与造化,任凭我自由变迁,山川鬼神也无法自行主宰”。 运用当代先进的天体物理学、宇宙形成理论、暗物质和能量场等科学成就来理解和探索“天星催官风水”的学理,真令人敬佩古人所总结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文昭于上,地理应乎下”的“自然天成、天人合一”的风水智慧。 风水学主要分为形势派和理气派两个派系,形势派注重风水的实际环境,而理气派则强调理论和气场的运用。形势派以《雪心赋》《撼龙经》《地理人子须知》等经典著作为代表,通常争议不大。相比之下,理气派因其门派传承及理论体系的差异,历史上争论不断。然而,无论是哪一派系,若与“天人合一、葬乘生气”的“天星催官风水”相比较,立刻就能判断出优劣。像三元、玄空和紫白九星吊替等风水学说,往往不重视形势,不尊重龙法,也不以自然环境和龙脉为基础,往往将风水理论化、抽象化,最终陷入一种只在书本中探讨的极其复杂的境地。 第四,在风水实践的验证方面,自宋代以来,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赖布衣的传奇故事,讲述他如何造福救贫、助善惩恶。这些神话般的风水传说在现代的港台地区依然出现在众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中。赖先师心怀医者仁心,游遍祖国大地,留下了许多著名的风水案例,几乎都应验了,许多地方的历史志书对此都有记载,因而被称为“风水大侠赖布衣”。明朝国师刘伯温凭借他的神奇技艺为大明王朝做出了巨大贡献,退隐后专心注释《催官经》,惠泽后人。 清朝著名大臣纪晓岚在撰写《四库全书》中的风水卷时,上奏给乾隆皇帝,极力推崇赖氏的《催官》四卷。他指出该书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方面的理论,确实能够合理解释并为人们带来福祉,帮助拯救贫困者,且其效应屡有验证。他认为,比起一些毫无根据的虚谈和夸夸其谈、缺乏实证且无法明确解释的说法,《催官》无疑更为可信。工部尚书徐元正和武英殿大学士尹灵川也感叹道:“‘穿山透地’的秘诀揭示了浑天的奥秘,涵盖了所有看地的深意……在选择住宅和墓地时,富贵也有依据;勘查旧址,就仿佛亲自目睹一样。”他们进一步表示,古代地仙的诸多著作与《催官》相比,皆为浮夸之言,毫无实用价值。 明朝的刘伯温和清朝的张九仪在其著作《催官经》和《穿山透地真传》的注释中,记载了超过一百个真实案例,这些案例都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和姓名,涉及了皇室贵族、政商名流以及普通百姓。 中国的风水堪舆文化博大精深,充满了多样性和活力。不同的风水理论和技巧适用于不同的场合。本文所介绍的天星风水仅代表个人观点,旨在为广大的易友提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开放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和相关学问,不盲目相信,也不过分依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