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水是汉民族历史悠久的玄学之一,也被称为青乌和青囊,较为正式的名称叫堪舆。风代表着元气和场能,而水则意味着流动与变化。风水最初是研究地理环境的方法,也被称为地相,古时被称为堪舆术。这是一个探讨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体系,强调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自然而然的事。传说中,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而较为系统的风水学说起源于战国时期。风水的核心理念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早期风水主要涉及宫殿、住宅、村落和墓地的选址、方位及建设原则,是一门为选择合适地点而研究的方法学。 一,《宅经》 又称《黄帝宅经》,据传为黄帝所著,承袭了汉唐时期的古老传统,主要将住宅分为“阴宅”和“阳宅”。(活人居住和活动的地方称为阳宅,而死人埋葬的地方称为阴宅。)《宅经》的内容基于阴阳气的理论,将阳宅划分为24种方位,通过吉凶神煞的分析阐述了阳宅的建造和修缮的特定规范及吉日。《宅经》提到住宅的“五实”和“五虚”。如果住宅中存在“五虚”,则会导致家庭逐渐贫困,人口减少;而拥有“五实”的住宅则能使人富贵。 “五虚”包括:第一,住宅过于宽敞而居住人口少;第二,宅门过大而内部空间小;第三,墙院不完整;第四,火灶放置不当;第五,住宅占地面积大但实用的房屋面积小,庭院空间过大。 “五实”则是:第一,住宅面积小而居住人口多;第二,住宅面积大但门小;第三,墙院完整;第四,住宅小而养有很多牲畜;第五,住宅外的排水沟向东南方向开启。 第二部分,《葬经》 又称《葬书》,据说是东晋的郭璞所作,首次提出了“风水”的概念,教导我们如何谨慎选择阴宅,以便为子孙后代留下福荫。“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万物皆由“气”生,而风和水是保护“生气”的重要因素,凡是“藏风得水”的地方都是风水宝地。在风水地理中提到的“四神”(在《葬经》里称作“四势”),《葬经》对“四神”的外形提出了要求:“玄武垂头”,玄武的头应低垂;“朱雀翔舞”,朱雀应该像翩翩起舞一样;“青龙蜿蜒”,青龙应蜿蜒而卧;“白虎驯俯”,白虎则应被驯服,俯首而视。 三,《撼龙经》 据说《撼龙经》是唐代杨筠松所著,详细阐述了寻找龙脉和捉取气脉的方法,指导人们如何选择聚集财气的风水宝地,被誉为龙脉风水的权威经典,被视为“中国古代测绘学的巅峰之作”。在中国传说中,龙是一种神秘的生物,象征着持久和延续,杨筠松在风水学中将绵延的山脉称之为龙脉。《撼龙经》专门探讨山脉形势及其脉络。山通常指地表隆起较高的区域,而较低的部分被称为冈、阜、丘陵等。山脉则是山体的延伸,类似于人体的脉络。在风水学中,所称的龙脉是山脉延伸的线状部分,包括山、冈、阜、丘陵等地表的隆起部分。 龙脉风水强调形势,注重“千尺为势,百尺为形”。这里的“势”指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而“形”则是指单独的山峰。势的吉利在于气势浩大、龙脉畅通;形的吉利则在于能够藏风聚气、环山抱水。观察势应从远处进行,而分析形则需要近距离观察。 四,《催官篇》 传说《催官篇》出自南宋赖布衣之手,主要强调通过风水来帮助官贵。该篇幅分为龙、穴、砂、水四部分,以歌诀的形式呈现,适合风水学新手学习。龙篇探讨山脉的走向、起伏和变化,其中以二十四山来划分阴阳,震、庚、亥三者为吉,而巽、辛、艮、丙、兑、丁六者则为秀,三者的相互转化象征着吉凶。穴字指的是龙脉交汇的点,类似于人体的穴位。穴篇以龙为核心,讲述气的进出会有所不同。砂篇则描述穴位前后左右的山脉,这些山脉起到保护龙脉的作用。砂和水两篇以方位来进行判断,文辞较为晦涩。 五,《雪心赋》 据传该文为唐代卜则巍所作,以歌赋的形式深入探讨了五行的生克关系及吉凶互变。文中提到“入山寻水口,登穴看明堂”。水口是指特定地域内的水流进出口,可以是大的如州县,小的如村落。通常来说,水口分为流入水口和流出水口,流入的称为天门,流出的称为地户。风水学家特别重视地户。明堂本是皇帝执政、百官朝拜之地,所有的朝会、祭祀、庆典及选才等重要活动都在此举行。而在风水学中,明堂则指的是穴前被山环绕、水流汇聚的生气聚合之地。 六,《博山篇》 据传这段文字出自唐代黄妙应之手,深入探讨了风水要素如龙、砂、穴、水以及明堂等对个人福禄的重要影响。寻找龙脉之前,需首先“寻祖宗,寻父母”。其中,祖宗位于最高处,父母在中高的位置,龙脉则是从祖宗山和父母山起源并延续,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的龙脉,才能形成穴址。如果山脉不连贯,两侧起伏不一,这就是假穴,因为它无法贯通顶端。真正的龙脉有众多山峰环绕,环绕的山越多,龙神的地位越高。辨识龙脉后,才能了解穴位,“欲识祥穴,先辨龙”。根据龙的形状来判断穴的位置,是风水师的重要任务,而真正的穴位应位于水的回流处,且被山木环绕。《博山篇》强调了砂、水、穴之间的关系:“砂关水,水关砂。环抱穴位的砂,影响元辰之水;龙虎之砂,则关乎中间之水;近岸之砂,关系到中堂之水;外部之砂,影响外部龙水。”明堂是统治者的居所,是建造宫殿和宗庙的地方。在阳宅中,明堂是宅前的空地,而穴位则是宅地的基础。 七、《葬经翼》 《葬经翼》相传是明代缪希雍所著,旨在将中医中的望、闻、问、切诊断方法运用到风水理论中。这部作品共分为七篇,分别是原势、察形、怪穴、怪病、峡论、分龙和四兽砂水。《葬经翼》非常重视“气”的概念,特别写有《望气篇》,强调气是山峦的神秘力量,决定了都城的繁荣和衰落,通过望气可以知晓都城的兴衰变化。书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翼州者,太行之正,中条之干也。洛阳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因此,关中被普遍认为是天下的脊梁和中原的龙头,也成为历代帝王选择长安作为都城以及历史学家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第八,《水龙经》 据说《水龙经》是明代蒋大鸿所著,主要讨论水龙的各种形态及其吉凶选择,同时详细研究阴阳二宅认水立局的多种方法。古人常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判断一个地方风水的好坏,水的质量是最关键的因素。《水龙经》系统而详尽地总结了水龙相法,特别阐述了平洋水法的奥妙。其中提到“龙到头、脉到宫、别主奴”是平洋水法的关键所在。此外,该书中还提到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水法,不依赖于木星,这也是十分重要的理论。 九,《八宅明镜》 据传为明代的顾吾序所作,本文汇聚了阳宅理气派的主要理论框架,详细探讨了阳宅建筑形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八宅派的重要著作。八宅理论将住宅根据“坐”和“向”分为东四宅和西四宅,同时也将人分为东四命和西四命。根据建筑中心点,将家宅的不同区域划分为四个吉位和四个凶位,主要通过飞星来分析情况。东四宅包括:坎、离、震、巽;西四宅则为:乾、坤、艮、兑。按照大游年的顺序,并依据八宫配九星的原则:生气配贪狼,五鬼配廉贞,延年配武曲,六煞配文曲,祸害配禄存,天医配巨门,绝命配破军,伏位配辅弼,从而形成四吉四凶的划分。 《阳宅十书》 据说《阳宅十书》是明代王君荣所写,主要介绍住宅内外形态及其吉凶情况。这部书是当时流行的风水经典之一,经过精心整理而成。其内容详尽且具有实用性,涵盖了房屋外部地形、内部结构以及元运的宜忌等方面,因此被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选入丛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