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山峰异常高耸,而当天的天气又即将转阴,则会出现飘渺的雪雾,宛如腾云驾雾。廖公曾说:“这些都是祖宗积累下来的经验。高耸的名楼和殿宇,常常有云气出现。”杨筠松也提到:“首先要通过雾气来辨别正龙。”他还说:“寻找龙的旺气,首先要找到其脉络,云雾往往在龙的寺庙附近产生,特别是在春夏交替与冬至之时,夜晚时要观察云霓的形成位置,云霓所处的高顶正是龙楼宝殿。”因此,观察云雾的形成地点,可以推断出山龙的根源,这也是寻龙方法中的一项要诀。 既然已经认知了太祖山,那么我们就来进一步考察它的来龙去脉、出身以及父母山和胎息等,最终确定受穴之山。佛教经典《风水讲义》中提到:凡是那些巍峨高耸、独树一帜的山,通常与火星有关,这正是它们形成的根源。成功的例子较多,风水师称之为龙楼凤阁、冲霄风、盖天旗等。此外,还有一些山脉并不特别依赖于火星,可能是因涨天水、凑天土、献天金、冲天木等因素形成的。总的来说,那些在众多山峦中鹤立鸡群、显得格外突出、挺拔的山脉便是。该处的中央脉络起伏有序,名为辞楼下殿(形状忽高忽低而有规律,即称之为辞楼下殿)。 望气寻龙的方法有四种:1.观察气色的高低与贵贱。2.识别气色的真假。3.领会天地的气机。 细致观察气候的高低状态,可以推测出龙穴的长短。一些高明的道理修行者,常通过这种方法,无需深入深山,便能在一二十里以外确认龙的汇聚之处。其验证十分稀少。进一步观察龙气的宽窄,可以推测出收集砂水的多少。若看到龙气笔直上升,便可知正穴必在于大龙;若龙气飘逸斜行,则正穴必在于支脉。大龙气势自然雄伟,支脉气息则稍显微弱。山势雄健者,气势旺盛;山势柔弱者,气息细微。因此有云:“龙行十里,气高一丈。”通常,富饶的穴位,其气如重叠,颜色混浊;尊贵的穴位,其气如张开的覆盖物,颜色清晰而奇妙。初始吐出一线气息,便形成华盖,郁郁葱葱,宛如云烟缭绕,似华盖悬垂,五色俱全。若气息缠绕如龙,称之为帝王之气,聚集于帝王之所。这是因为帝王具有阴阳和谐的德行,五气积聚。而土代表君权,其本色为黄,龙象征君主,其形态必然相似,因此具备五色,尤其以黄和龙为主导。红光明亮而闪耀,如虹贯天,诸般辉映,称之为淑气,象征着后妃之地。后妃之地通常与君主相距不远,因此可以推断附近必有帝王所聚集之处。而火能助土,凤凰代表君主之瑞,所以红色较多且象征着凤凰。若是内白外黄、前青后紫,青色如牛头,红色似虎尾,则是猛将之气,属于侯伯之地。这就如官府的象征所显现出来的样子。气息初起如云烟,最终如沸鼎般热烈,气息中青外红,仿如流星般照耀大地,像蛟龙腾飞,凤凰起舞,这便是福喜之气,代表宰相之地。若赤白线直冲青天者,则乃忠勇之气,属于谏臣之地。 若尾随的红气如刀光般闪烁,那么直接劝谏必将面临危机,学者们不可不警惕。如果出现一条赤红光线,像彩虹般微微带有色彩,那是文采的气息,代表着广大荒凉之地。纯白和纯黄则象征着适合农牧的地方。如果有一丝紫气缠绕,必定是边疆的守卫之地。红、黄、紫、白交融而青润的地方,拥有卓越的人才;红、黄、黑、白相间,气势厚重的地方,孕育出杰出的驸马。 若初现一线光芒,终将形成宝盖,五色齐备,轻盈而上浮,纹理清晰且不杂,犹如踏步、宝塔、摇动的旗帜和在日月星辰下闪耀的幡帜,这些都被视为异气,代表了神仙之地,多见于飞雁龙和铁拐龙。五色俱全,正直不偏,如大臣朝堂之姿态,这便是正气,象征着道学之地,常见于中正龙和逸士龙。 大体而言,明亮的青红代表文臣,白黑直率则是武职;若青红、白黑之间带有一丝黄润的气息则代表文武全才。空气如同鸟类的则出文,像兽类的则出武。这些奥妙之处不可忽视。气势宏大的光辉将照耀天空,必会产生能入朝为相的杰出人才;气势低小而明亮的地方,同样能孕育出文官并兼具武力。这两种法则相辅相成,承上启下。 风水中的“喝形取象”方法,实际上是通过将山峰、山脉、土丘、平地、河流等地形特征,比喻为人物或动物的形状或动作为例,这种方法被称为“喝形取象”。这也是古代大师杨筠松、廖金精等传授给人们识别形状和寻找穴位的一种方式。经文中提到:“形象者,山之表象,寻找穴位的奥秘并不在于此,然而一些普通师傅既不能识别龙脉,也不理解星象,更不知气脉,面对山势常常感到迷茫,无法分辨主次,左支右绌,因而无法掩盖自己的无知,便随意指认形象,声称某种形状适合某个穴位,某形应配某案,抛却根本而讨论枝节,能够正确识别真穴的人实属罕见。廖公也曾说:“定穴之法须依九星,而仅仅讨论形象误人颇多。”从廖公的言论可以看出,其实形象不足以决定真龙之穴。此外,经典中提到,一流的地师需观察星斗,这里的星斗指的即是九星。然而,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此。星体有大小、正体、兼星和变星等多种形态,需全面把握,切不可忽视。因此,一些普通师傅因无知而传递错误的信息,造成严重后果。天地间形态各异,情性各有特色,若只凭“五星”、“老九星”、“小九星”来进行归类和分析,那显然是肤浅且不懂得融会贯通,只是在机械模仿。这也是许多地理师因缺乏见识和经验而推脱责任的借口。因此,学习者务必提高警觉,绝不可自欺欺人。本文所讨论的“喝形取象”法,重在传达其内涵,而非单纯追求其形式。 虽然与形象相关的名称有很多,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记忆。我们可以先将星辰进行分类(如五星、老九星、小九星和龙格),再将形象进行分类(如天文、人物、鸟类、兽类、昆虫和器物),同时考虑环境(穴场周围的景观)的变化,这样就能将变化归纳为统一,便于识别。形象由于古今地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希望读者能灵活应变,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模式。龙穴的名字是由人们起的,但必须追求典雅,不能低级污俗,避免有损文化的尊严。 喝和称呼是有关的。形指地形,象则是形象,这里特指人、动物、植物、器物和天文等的形态或动作。在风水术中,穴位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为了便于称呼这些穴位,风水师运用修辞中的比拟手法,以世间的各种形象和动作为其命名,比如“仙人泛舟”、“美人照镜”、“仙女散花”等等。喝形取象要注重心领神会,意传心动。同一地名在不同的地点会展现出不同的效果,因此自然会有所不同的形象。尽管形法和象法各有归属,但万变之中都不离其根本。应当遵循“先有龙,后有穴,才有形”的道理。首先要识别来龙,才能了解结穴,从而正确呼应形象,获取美名。本人自幼跟随家族长辈游历名山大川,前往各地名墓考察,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将一些常见的形峦和喝形总结归纳,以供后学者参考借鉴。 动物饮水的方式与特点: 1.伏虎形:悬挂的乳头如同扫荡,垂下的金色物体就是它。穴居在乳上,以堆放肉块为案,或者使用日字形案台。(补充说明:伏虎形中带有虎额,代表王字。最好配有狮子枪旗作为呼应。伏地的虎影和鬼影拖着长尾以作护卫,形状类似虎尾。) 2.蹲虎形:以无骨的方式进行扫荡,叠指的姿势就是这种形态。身处于穴居之中,金枪则作为案台。(注:蹲虎形通常与高山相关,形状类似于虎的蹲姿。) 3.睡虎形:双臂横扫,既有双边动作也有单边动作。头部、腰部呈现弓形。 4.猛虎下山的形象:侧身的太阳,在连续的阳光下显得更为耀眼。身处洞穴中的腰部,以渔网作为案台。(补充说明:猛虎下山,龙虎的气势必须雄壮有力。) 5.猛虎出林的姿态:势不可挡,锐利如刃。在巨大的气场中,像木星上的龙一样威严。身处洞穴之中,以狮子作为座标。 6.狮子的笑天形状:张口孤独的日月,脚下集中的是高大的洞穴;穴居的地方像个土字,依靠着伏虎作为参照。 7.眠牛形:双臂代表土星和天财,边有双旁或单旁者为此类;穴居的寿星则是指鼻梁部位。使用草萝作为案头。 8.犀牛望月的形态:像没有骨骼的土星天财,正是这样的存在。居住在洞穴里,鼻子上方以月亮作为桌案。 9.犀牛脱角的形态:悬挂的乳土和土星的财富,夹杂着木材。居住在穴中的角兽,以月亮作为桌案。 10.眠犬的形态是悬挂的乳头,左右各有一侧是双边、单边的样子。它们栖息在鼻子上,以粥槽作为栖息的地方。 11.灵鼠下田的形态:正体低矮如小太阴,栖息在靠近田地的地方。它们居住在地下,以堆积的禾草作为栖息的地方。 12.灵鼠投仓的形状是:正体低矮,像小太阴一样,摆放着草藻,位于脚底的土星天财龙内。它居住在穴中,腹部上方,以伏卧的猫作为支撑。 13.灵猫捕鼠的姿态如同弓腿扫荡,正是这般状态。在洞穴中,它的头部高高抬起,将老鼠视为非常重要的猎物。 14.没泥龟的形状:像是平坦的金色水面,龟的纹理显现出来。它生活在洞穴中,肩膀上以螺壳和蚌壳为食。 15.落水乌龟:从侧面来看像扫荡的龙,顺水而行者是。它们栖息在洞穴中,肩上有以太阴、太阳、金水或生蛇作为标志。(所有龟的特征是:有尾巴和四只脚的是活龟,没有则为死龟;不过死龟也可能露出四只脚。) 16.龟蛇聚会的形态:侧身扫荡,灵龟与蛇交错而出。水环绕山体的地方可以作为穴居处。龟穴位于肩部,蛇的长度为七寸,呈现出王字形或气流上升,可能有太阳、太阴、金水的现象,自然相互作用。 17.飞天蜈蚣的形态:侧身横扫,蜈蚣龙从低处向高处移动,形成一个正聚合的状态。居住在穴中的生物,需要在身体上具备星辰的形态,以蚰蜒作为参考。 18.穿山蜈蚣:侧身横扫,蜈蚣龙,从半山中出现。穴居者以蛐蜒为食。 19.夜间的蜈蚣形态:侧身扫荡,蜈蚣龙在本体太阴龙之下。它栖息在洞穴中,以蛐蜒为食。 20.蜈蚣吐出珍珠的形态:蜈蚣吐出的珍珠上有插束。 21.蟒蛇捕捉老鼠的方式是侧身袭击,可以把它视作一种龙的形态,前方有横山者。它的栖息地在距地面七寸的位置,以老鼠为食。(补充说明:蟒蛇捕鼠时,身体会弯曲成弓形。) 对于蛇形的地方,不能将其埋葬在额头位置,以免伤害蛇。只能在七寸的气口下埋葬,以避免对人造成伤害。其他地方的埋葬,容易引发瘟疫。 22.渔翁撒网的形态:渔翁在撒网时收网,最喜欢鱼儿在水中上下游动,心中想着能在天上开一口气,儿孙便能生活富贵,无需再去求索。(渔翁撒网的样子,既不是龙砂长,也不是虎砂长,形似单独提起的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