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度是什么意思,超度有哪些步骤

20.png


  “超度”一词源于远古的巫术以及古代先民对祖先和鬼神的崇拜,这是华夏民族寄托精神世界的一种具体体现。回顾中华文明的历史,这种信仰活动在民族文明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早在《周礼》、《礼记》及《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古籍中就有相关记载。其主要特点在于甲骨文的记录,这是一种通过祭神祈福的活动,起源于占卜和算爻的实践,其中使用龟甲占卜被称为“卜”,而用蓍草占卜则称为“筮”,其结果被称为“爻”。此外,它也是中国道教祭祀的起源。

头七.png

  它的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和人鬼。对于天神的祭祀称为“祀”,地祇的祭祀称为“祭”,而宗庙的祭祀则称为“享”。

  超度是祭炼科仪五个名目中的第三个。

  祭炼仪式属于黄箓范畴。《灵宝玉鉴》中提到:“灵宝大法,有受炼更生之道”等内容,因此可以知道祭炼仪式的起源与灵宝法有关。祭炼,也被称为济炼或炼度,实际上包含了“度”这一元素。因此,祭炼包含了三重含义:祭、炼、度。

  祭的意思是“设定饮食以满足其饥渴”,即通过甘露和法食施予需要超度的亡魂,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中提到:“诸鬼神久处幽阴,形体饥渴,想念世间饮食,无法忘怀。因此施食这一行为是为了安慰他们的思念,缓解他们的饥渴。”

  炼的意思是“用精神点亮其黑暗”,即行法者通过自身的真水与真火来锻炼亡魂的形体与神性,使其形态完美、品质纯净。

  王玄真在《丹阳祭炼内旨序》中提到:“祭炼之道,祭是为了祭奠鬼神;炼则是为了提升自身。如果不进行自身的修炼,鬼神也无法被超度。”这里的“度”指的是超度亡灵,让他们得以往生仙界。具体来说,亡魂通过法师的水火法门进行炼化,使其形体完整、品质纯净,之后依靠法宝的法则,便能够升入天界。这样的过程是幽魂获得解脱的最终途径,也是祭炼仪式的主要目的。因此,仪式中应先进行祭祀,再进行炼化。超度是生天的步骤,所以它被置于最后。

  超度,根据南宋王契真的《上清灵宝大法》第五十九卷的记载:“超度是因为担心人只在‘中品’之中,作为子女对父母和长辈的孝心感到悲痛,因此建立了普遍度化和广泛接济六道四生的方式,期待能汇聚这些殊胜的力量,使亡灵能够超升到更高的等级。”超度是法师通过与祖师或道教神仙的联系,救拔那些仍在阴间或人间滞留的亡魂,并希望通过神仙的引导,帮助亡魂早日到达东方青华极乐世界。

  道教超度时一般供奉的主神是太乙救苦天尊。他也被称为东极青华上帝,简称太乙天尊、救苦天尊或青玄上帝,是道教的重要神灵,此外还有寻声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等称呼。太乙天尊的居所是“东方长乐世界”的妙严宫,能够引导受苦的亡灵往生。对于那些积德行善、深入了解道理并功德圆满的人,太乙救苦天尊还能够“驾驭九狮之仙车,散发百宝之祥光”,接引他们升天成仙。

  超度的形式

  《太上三生解怨妙经》提到:“当时,寻声救苦的天尊与侍从们,巡游十方世界,救济众生,帮助他们摆脱苦海,引导他们回归正道,避免误入邪教。”正一道士通常会使用灵宝济炼的法术,而全真道士则倾向于使用青玄济炼的焰口铁罐施食法。

  正一天师灵宝济炼度孤科仪载:“千千万万的污秽荡然无存,凶恶之气淡化消失;无数的魔王在此,保护生命和安康。玉清荡秽的天尊,大道的奥秘虚无无边,任何愿望都能实现,炼化身心成为仙真,最终化为金刚之体。太乙救苦天尊,超度三界的艰难,解脱地狱的五苦,皆归于太上经,静心念诵,叩首礼拜。九幽拔罪天尊,庆祝大圣的吉祥,散花于太空,三界同欢,所有人都虔诚跪拜。朱陵度命天尊,向青玄之主叩首,太乙救苦尊坐于九头狮上,施法度化孤魂,往生神仙界。”

  全真青玄济炼焰口铁罐施食仪规中的《步虚韵》提到:“符咒的命令与传达,恩惠之光普照九泉。三魂朝向上帝,七魄聆听灵的篇章。三途远离漫长的黑夜,五苦得到解脱。孽海波澜不惊,听闻法理得以进入人天。”

  一般而言,超度的形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十方超度,十方超度是什么呢?十方超度是指在法事中设立坛位,将周围的各种孤魂野鬼招来进行统一的超度仪式。通常大型法会都会包含这种超度,主要目的是为超度十方的孤魂,功德非常显著。

  第二类是先人超度,也称为亡人超度。通常情况下,先人去世后仍滞留在阴间,子孙后代希望他们能够摆脱地狱的痛苦,早日进入极乐世界。因此,子孙们会请法师对这些亡魂进行超度。对此类亡魂,通常会采用超度仪式。

  第三类是冤魂,指的是一些冤屈而亡的鬼魂、堕胎婴灵以及前世的冤亲债主。这些亡魂比较难以超度,因为他们常常因为各种原因仍然留在人间。因此,针对这类亡魂的科仪法事也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超度的作用

  超度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种方式来理解。第一类超度主要依靠法师的善念,旨在超度十方孤魂,积累无量功德。第二类超度则侧重于帮助先人早日脱离地狱的苦难,作为后代的我们也希望先人能够早日往生极乐世界。第三类超度是针对被冤屈的亡灵、堕胎婴儿和债主等,这些灵魂往往难以解脱,因此希望通过超度来引导他们得到解脱。

  超度的步骤

  斋戒。

  《混元皇帝圣纪》提到:“根据各经的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设立供斋,通过积德来化解过失;第二种是节食斋,旨在调和神明并延年益寿,这种斋通常是中人所行;第三种是心斋,意思是排除内心的欲望,洗净精神以去除污垢,同时击打智慧以止息思虑。无思无虑则专注于道,无欲无嗜则乐于道,无秽无累则合于道。心中没有二元的想法,因此称之为一志,这是一种上士所行的方法。斋的意义在于整齐,调整身、口、意三者,才能达到和谐。如果只是空守节食,而内心的认知又未能统一,即使存有一志,口中仍然会有对美味的贪念。因此,这两种方法是内外相辅相成的。”

  斋戒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设立斋供可以积累福德,消除灾难。

  二、节食与斋戒有助于愉悦身心、维护健康和延长寿命,这是一种“祭祝”类型的斋戒法门,适合中庸之人修行。

  第三个方面是心斋,旨在疏通和洗净心灵,去除杂念与欲望,以便于“澡雪精神”,消除长期积累的“污秽”,并能“敲打”启发修行者的智慧,消除烦恼思虑。如果没有不当的思虑,便可以专注于修道;若没有欲望,便能与道同乐。《庄子》上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欲望过深,则难以明白道理,又如何能够同道而乐呢?通过去除“污秽”和消除“牵累”,才能与道合一;能够一心不二,因此称之为“一志”,这是大德之人的修为。斋戒的功德在于使三业整齐,而如果仅仅是节食的斋戒,却未能做到意识上的“齐整”和修持。如果能实现身心的“一志”,自然能够做到口不贪五味,身不贪细软。内外的斋戒是相辅相成的。《大戒经》说:“夷心静然,专想不二,过中不味,内外清虚是也。”这也是同样的道理。一般在进行法事之前,需要斋戒沐浴,以清静心身,这样才可以顺利进行法事,达到天庭。

  设坛。

  设坛具有多种神效,其中之一是召请神将。《上清灵宝大法(一)》提到:“建醮设坛,可以召请四明功曹来协助。”通过建醮设坛,可以邀请四明功曹前来提供帮助。《道法会元》指出:“立誓设坛,呼雷召将。”如果立誓和设坛的诚心非常坚定,就能够呼雷召请神将。此外,设坛在许多情况下也是必要的。《道门科范大全集》提到:“设坛场,恭敬供奉髙眞,宣扬秘典。”在供奉髙眞和宣扬秘典时是需要设立坛场的。《金箓斋启坛仪》则指出:“应虔诚设坛,精心修行,凝聚精神,清除杂念,提升情操。”在专心修行时,同样需要设立坛场。通常在设坛之前,会提前准备好招魂幡等旗帜,同时还需要设阴阳坛,摆放亡人牌位,准备鲜花、水果、三茶四酒以及三荤四素的供品,还要有香燭、米饭和馒头,并准备一些纸钱以供焚烧。

  登坛做法。

  登坛后,法师通常会先进行净坛仪式,然后才开始超度仪式。《正一天师净坛结界科仪》中记载:“各类情感已齐备,尚需考虑结坛之地,开启之前,必须清净。迎请师真,主宰坛席。”迎请祖师和仙真前来主持坛场,并为法会提供加持。

  诵经。

  法事进行中会诵读许多经典,最常见的有《太上洞玄灵宝救苦拔罪妙经》和《元始天尊说丰都灭罪经》。如果是女性参与的话,还需要加上《太乙救苦天尊说拨度酆都血湖妙经》。

  施食化宝。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记载:“施食咒愿说:这是施食的咒语。一切的福田中,施食是最重要的。看到世人获得快乐,过去的众生得以升天。未来能够住在净土,衣食自然充足。因此,今天的供养,普遍献给诸天。施食时,齐齐念诵手咒:香厨美好的供品,上供天尊,中供真圣,下及一切众生,大家共同饱满,福气流向斋官,如水归入大海。”

  施食咒愿记载:在耕种福田的方法中,施食是最为首要的一项。通过施食,可以在今生享受快乐,死后有机会转生到天界。未来将能居住在净土,衣食也会自然清净。因此,现在的供养,应普遍地献给诸天。香料和美味的供品,奉献给天尊,中间的供品给予真正的圣人,下级则奉给众生,以便让所有众生都能满足,福德如水汇入大海,流入斋官。在法师完成法事后,还需要撒茶、酒、米饭于四周,供给亡灵享用,并且要焚烧纸钱,有些人还会焚烧各种纸制的模型。

  超度亡魂,使其能够得到解脱,对法师和斋主来说,都是一项极为有意义的善行。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站内微信:预测咨询-道家五术,六爻-事业官运-姻缘,童子命-补财库-拜斗,化太岁-化童子-符咒,祭祀-亡者-无缘子女

微信图片_20250319153232.jpg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收起

取消
  • 首页
  • 拜师学艺
  • 寻隐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