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学文化 >>周易命理 >> 象数思维,《周易》与《黄帝内经》的思维基石!
详细内容

象数思维,《周易》与《黄帝内经》的思维基石!

20.png


  “象数思维”是什么呢?简单来说,象数思维是通过观察宇宙中日月星辰的运动和地球上生物(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长变化,归纳总结它们之间的互动规律。这就是所谓的“以物测象,以象运数”。

640 (1).jpg


  象征着宇宙万物运动的现象,数字则体现了宇宙万物运动的规律,这种通过现象与数字进行思考的方式称为“象数思维”。


  象数思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重要传统思维方式。传说在上古时期,伏羲创造了八卦和甲历,而八卦和甲历正是象数思维的杰出体现。


  象数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天人合一的核心在于时空的统一,强调天与人是一个整体。时空的统一意味着宇宙是空间与时间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宇宙中没有独立于空间的时间,也没有独立于时间的空间。这一点可以从宇宙的定义中得出。《淮南子·齐俗训》提到:“往古来今为之宙,四方上下为之宇。”因此,从古人对“宇宙”的解释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已经认识到空间(四面八方的宇)与时间(古往今来的宙)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由物质构成,包括宏观的恒星、行星和星系,以及微观的电子、质子和中子。同时,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构成了它们的存在方式。


  因此可以说,象数思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的时空统一观念。


  一、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指的是天人合一的全息观念,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宇宙与人类在物质构造的基本元素上是相似的,也就是说,宇宙中的天体(如恒星、行星、星系、原子、电子、质子)以及生物(包括人类、动植物和微生物)都是由有限几种基本粒子组成的。


  宇宙与生物(包括人类、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总是存在着能量的相互作用,这种现象可以称为天地之间的能量互动。


  宇宙与生物在信息上是相互关联的,生物(包括人类、动植物和微生物)作为子系统,而宇宙则是母系统。生物(子系统)蕴含着整个宇宙(母系统)的信息。这正是天人全息的概念。天人合一、时空统一以及天人全息,都是象数思维的核心特征。


  天人合一、时空统一,以及天人全息,可以统称为整体思维。


  二、分合思维


  分合思维指的是将事物进行分类与整合,可以理解为阴阳的二元或者三元划分。


  宇宙是一个整体,天空象征阳,大地象征阴,这体现了二元对立。而加上宇宙本身,则形成了三元结构。将天地合并为一,即为宇宙的概念;将三者合一,也是宇宙的表现。有关详细内容,可以参考庞朴先生的《一分为三论》(200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宇宙的五行场是统一的,从中可以分出天的五行场(包括五运五行场)和地的五行场(六气五行场),这便是二元对立的体现;而将天地的五行场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宇宙的生物统一场——五行场。


  三、比类思维


  比类思维是一种通过“取象比类”来进行思考的方式。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类、动植物和微生物)可以根据五行的“象”进行类比,从而形成五大五行场系统。


  人体的肝脏、胆囊、筋腱、眼睛和指甲等器官都具有五行中的木属性。因此,肝、胆、筋、眼和指甲可以归入肝木的藏象系统。


  自然界中的木星、东方、春天、风、鸡、树木和酸味等,因其五行场相同,均属于木的气场,因此归入木气场系统。


  比类思维的本质在于将具有相同五行属性的事物归为一类。在这里,“象”指的是五行的表现形式。


  四、衡动思维


  衡动思维的意思是“天地的法则长久不变,利益有其去向,结束之后又会有新的开始。”——《恒》。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宇宙天地(日、月、星辰)的运动是“始终不息”的,“终有始”,并且“循环往复”。


  杨力教授在《周易与中医学》一书中提到:“整体衡动观不仅包括整体观、运动观和平衡观三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展现中医学的指导思想,进而提升其实践价值,确保中医的生机与活力。”


  衡动思维认为,宇宙始终处于一种“终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状态中。日月星辰在这种状态中运动,地球上的生命也在不断地进行着“生生不息”的变化。


  地球上的生命活动是因为宇宙中“日、月、星辰”和五行场能量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天地间的运动是不断循环的,五行场也同样持续存在。因此,地球上的生命将始终延续下去。


  宇宙中物质的无尽性,是天地五行运动不断循环的根本动力。


  五、变易思维


  变易思维是“《易经》这本书不能远离其本质,它的道理常常变化,动静不定,周而复始,变化无常,刚柔相互交融,无法用固定的标准来概括,唯有顺应变化。”——《系辞传》。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生生不息,永远处于“衡动”的状态。只要有运动,就必然会带来变化,运动不会停止,变化也无时无刻不在。唯有变化是永恒不变的,而稳定则是相对的,变动才是绝对的。三宇宙和天地五行共有六个层次。


  这六个层次的五行场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动,因此对地球气候和生物的影响也在不断变化。


  《中华古代科学史纲》(卢嘉锡、路甬祥主编)序言中提到,全球各异的自然地理环境滋生了不同的文明起源,也造就了多样的客观世界认知方式。


  西方科学强调归纳、演绎、抽象和分析,而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则更注重有机整体、融会贯通、综合分析以及相生相克,并依靠悟性所产生的智慧,深入理解世界的本质。


  这两种学术思想体系的差异,可以通过西医与中医的对比来很好地说明。


  西医基于细胞学和解剖学的原理,中医则源于宇宙人生的阴阳五行理论,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表里、虚实和寒热的平衡来实现健康。


  是的,象数思维的重要成就就是《周易》和《黄帝内经》。《周易》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宇宙哲学体系,而《黄帝内经》则是中国传统医学和生命科学的象征。


站内微信:预测咨询-道家五术,六爻-事业官运-姻缘,童子命-补财库-拜斗,化太岁-化童子-符咒,祭祀-亡者-无缘子女

微信图片_20250319153232.jpg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65-0201
- 助理老师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