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之年指多大年龄,桑榆之年是多少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具有哲理的成语和词语用来描述人生的不同阶段。“桑榆之年”是一个常见的表达,专门用来指代老年。由于古人常用称谓而非数字来表示年龄,因此“桑榆之年”便成为了这样的一个例子。那么,“桑榆之年”究竟指的是什么年龄呢?
“桑榆之年”指的是上年纪的时期,通常用来形容年纪较大的阶段
“桑榆之年”是指年纪在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包括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以上的人。这个词的含义源于夕阳照在桑树和榆树上的余晖,形容人们进入了晚年。通常人们会将所有的老年人称为“桑榆之年”,这是因为桑树和榆树通常种植在西边,落日时分的阳光会洒在它们上面,因此“桑榆”象征着黄昏时分。
“桑榆之年”一般指50岁以上的年纪。这个词源自《淮南子·天文训》,其中提到:“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意思是说,当夕阳西沉时,桑树和榆树的影子投射在树顶,因此“桑榆”用作比喻日落,也常用来形容人的晚年生活。
桑榆之年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暮年、老年。
反义词:青春年华、花样年华、绚丽年华、绚烂年华、璀璨年华、初出茅庐之年。
“桑榆之年”这一词源自于古代诗文,意指人生的晚年或暮年。它常用来形容人的年纪已大,生活接近尾声。这个成语中的“桑”与“榆”是指桑树和榆树,这两种树木通常长得较高大且寿命较长,因此用以象征人生的长久与衰老。
“桑榆之年”这一说法来源于《魏书·游明根传》。
(明根答道)臣年事已高,正值暮年,蒙皇上恩泽,能够善终于世,在家中安度余生,接受先帝和皇上的恩惠,就是我所希望的事情。
“桑榆之年”的意思是指人生的晚年或暮年,象征着生命的后半段。在这个阶段,人们通常会回顾过去,反思经历,享受生活的宁静与智慧。
“桑榆之年”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年龄,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通常用来形容人们的晚年,尤其是指超过六十岁的时期。这个表达强调尽管人们的年纪增长,但他们的精神状态和活力仍然可以保持积极和富有价值。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老年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劳动力的贡献上,还包括他们所积累的智慧和对社会的影响。桑树和榆树因其生长周期较长,常被用来象征人的一生。当人们到达“桑榆之年”,虽然年岁已高,但依然有可能迎来“春风得意”的时刻,或者通过他们的智慧与经验继续对社会和家庭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桑榆之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年龄标识,它蕴含了对年长者人生阶段的尊重与美好的期望,是对晚年生活的一种积极寄托。
桑榆之年所指的年龄阶段
在当代社会,“桑榆之年”常常被视为老年阶段,通常指的是60岁及以上的年龄段。60岁被广泛视为退休的常见年龄,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被称为“花甲之年”,意味着一个60年的轮回。
60岁:根据传统观念,60岁通常被视为进入“桑榆之年”的重要里程碑。这个年纪的人虽然不再从事体力劳动,但可以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70岁、80岁、90岁的界限逐渐模糊,桑榆之年的年龄上限不断延后。尤其在一些长寿地区,90岁甚至更高的年龄也可以被视作桑榆之年,这更强调个人的生命力和活力,而不仅仅是生理年龄。
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50岁:知命之年,步入半百。
60岁:耳聪之年,花甲之年。
70岁:古稀之年、杖者之年、随心之年
80岁:步入杖朝之年
90岁:高龄之年
百岁:长寿之年
在中国古代,不同年龄阶段有许多特定的称呼,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垂髫:指年龄在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
总角:指年龄在八九岁到十三四岁之间的青少年。
豆蔻:指的是女孩大约十三或十四岁。
束发:指男子年满十五岁。
弱冠指的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指年满三十岁。
不惑:指的是四十岁这个年龄段。
知天命指的是五十岁这个年龄。
耳顺:指年满六十岁。
古稀: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指的是八十岁。
耄耋:指年纪在八九十岁之间的人。
期颐:指活到百岁的人。
这些称谓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划分与尊重,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关于年龄的称呼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的第三天。根据传统习俗,新生儿出生三天后,家人会设宴招待亲友,这个宴席被称为“汤饼筵”。
初度:指孩子满一岁。《离骚》中有“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的诗句,因此生日也被称作“初度”。
志学之年是指十五岁。《论语·为政》中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因此十五岁被称作“志学之年”。
花信年华:指的是女性二十四岁的岁月。花信意为花朵盛开的时节,象征着青春的美好。
而立之年是指三岁的年龄。在《论语·为政》中提到“三十而立”,因此后人将三十岁称为“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是指四十岁。《论语·为政》提到“四十而不惑”,因此四十岁被称为“不惑之年”。
知命之年:指的是五十岁。在《论语·为政》中有提到“五十而知天命”,因此五十岁以后被称为“知命之年”。
耳顺之年是指六十岁。在《论语·为政》中提到“六十而耳顺”,因此六十岁也被称为“耳顺之年”。
从心之年是指七十岁。《论语·为政》中提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七十岁被称为“从心之年”。
朝枚之年:指八十岁。朝枚一词最早源自周朝,形容年长者的典故。
鲐背之年:指九十岁。这里的“鲐”是一种鱼,鱼背上的斑纹看起来像老人的皱纹。
期颐之年:指的是一百岁的人。这里的“期”表示期待,“颐”指赡养。意思是说,百岁老人生活起居都无法自理,所有的饮食和生活需求都需要其他人来照料和供给。
“桑榆之年”这一词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指代人们的晚年阶段,还寄托了对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的美好期望。在当代社会,我们愈加重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精神状态,鼓励他们在“桑榆之年”过上充实且有意义的生活。尽管年岁已高,但“桑榆之年”同样可以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智慧的阶段。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