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辟谷术:辟谷为人体带来的好处。
《辟谷》
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人之现世生命的宗教,现存最早的道教典籍——《太平经》就旗帜鲜明地展示了道门中人的贵生思想。
《太平经》宣称:“三万六千天地之间,寿最为善”;“丧者为贱,生者为贵”,“生为第一”,这些人寿最重的表述是道教精神气质的典型体现。为了实现长生这一目标,《太平经》的作者们以其宗教家的情怀吸纳当时之医学成就,总结出许许多多的养生方术,本文主要探讨其辟谷养生思想。
辟谷又叫“断谷”、“绝谷”、“却谷”、“休粮”、“绝粒”、“却粒”。辟谷术始于秦汉,甚至更早,汉代出现的集录此前礼仪著作的《大戴礼记·易本命》已经记载:“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这里的“不食”即辟谷,不食五谷。
此外,《史记·留侯世家》讲张良性多病,以导引、不食谷强身。《淮南子·人间》也记载春秋时鲁国人单豹不食五谷,仅喝溪水,年届七十犹有童子颜色。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辟出《却谷食之篇》专门探讨了服气辟谷。
可见,秦汉时期,辟谷术已经相当流行。道教创立后,因袭此养生术,其早期经典《太平经》中有许多地方涉及辟谷。据王明先生《太平经合校》看,原经演述辟谷养生术的经文主要在辛部,惜《太平经》辛部经文今已全部亡佚。
1
【道家避谷】
道家避谷,过去是道家修炼者避开五谷不吃,吸收自然能量,日月精华之气,或者服食中药干果等成仙的一种方法,而今是通过短期的避开五谷不食,喝水,吸收自然能量和大自然精华之气,进行排毒,肠胃放假,养生保健方法,刘昕葆倡导自然辟谷,服气辟谷,调理身心。
道家辟谷
1、炼丹前辟谷
这主要是为了去病气、强身体、消浊阴、增阳气,属于丹道中的“清地平基”功夫。身体不清净,你就无法心清静,神宁静,当然就不会入静入定了。当代真人青龙山人有法诀云:“身未清时,不可能静,站难持久,坐难入定。此痛彼痒,挠肝抓心。心烦意燥,杂念纷纭。以此类浊身入道,何能明心见性,岂能跨玄通灵。”所以,在正式炼丹前进行一次辟谷是必要的。
2、炼丹中途辟谷
此时,一般是自己的元神自主调理而辟谷;有时是内功渐深,“气满不思食”而辟谷。炼丹中途大多有辟谷这一过程的出现,要顺其自然,自然而始,自然而终,才合于神修。青龙山人前辈说:“人本有形有质为命,有质无形为神。炼神进入一定阶段,清理身体浊质是自然。故命功当以存形去质来顺应而辟谷。
一旦达到一定净化程度,元神远于命,命当复自然,方不致耗去元神采气补元的精力,并为下一步修炼大丹在命功中重新调整作好准备,故需外五行(营养食品)来补内五行,色身是不能遁于顽空的。长期赖于父母者非孝子,无止境依赖元神者非明心。
3、丹成后的辟谷
真正炼成金丹后,要食则食,要辟则辟,随缘自在,了无所碍,而且还有些奇异之处:数月不食亦不见腹馁,一顿能吃数十碗面也不见其饱。历代《神仙传》中这样的真人还真不少。
像明代的丹师尹蓬头就如此。在《畿辅通志》中记载,他时常闭关静卧,多则逾月,少则六日,辟谷不食。亦可一餐尽四十碗面,或一担瓜,亦不见饱。他本是宋理宗时人,到明时已三百岁了。由此可见他内功之精深。再如汉代的孔安国,乃孔子后代,内外丹皆成。
《神仙传》中说他“隐潜山,弟子随之数百人。每断谷入室,一年半复出,益少。其不入室,则饮食如常,与世人无异。安国为人沉重,尤宝惜道要,不肯轻传。”他一出室就饮食如常,乃和光同尘之举,不愿惊世骇俗。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