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柱子就27亿,坐落于北京的风水宝地,当之无愧的国宝级豪宅!
北京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恭王府”。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它曾经是恭亲王奕欣的住所。实际上,恭王府最初的主人是和珅,后来他被赐死,经过多次转手,最终归属于恭亲王。
和珅是在恭王府被捕的,因此关于恭王府的风水存在争议。一些人认为这座府邸的风水不佳,仅仅是因为和珅在这里被抓。实际上,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一座经历了嘉庆皇帝的抄家、英法联军入侵、八国联军侵华以及建国后各种“运动”,依然保持相对完好的状态,这不仅仅可以用“幸运”来形容。接下来,我们将对恭王府的风水进行分析。
恭王府的选址位于北京的水龙脉上。传言中,北京有两条龙脉:一条是土龙,即故宫所在的龙脉;另一条是水龙,指的是什刹海、后海和北海一带。
恭王府正位于这个水龙的“龙腹之穴”之中。古语有云:“行至平原莫问纵,只看水绕是真龙。”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平原地区,房屋风水最好的地方必定是有水流经过的地方。
恭王府的东北和西侧被什刹海、后海和北海环绕,东西两边还有曾经状似腰带的御河(现在已被填埋),这样的水域环绕使得恭王府成为了一个理想的风水宝地。
从风水的角度来看,古人认为水代表财富,因此在恭王府内到处可以看到水的存在。其中最大的湖心亭的水源自玉泉湖,并且只流入而不外流,这也更符合风水中聚财的理念。
在规制方面,恭王府的整体布局呈现出前窄后宽的形状。根据风水学的说法,前窄后宽象征着“纳贵聚福”。《宅经》中提到,前窄后宽被视为“棺材型”建筑,意味着地基紧凑,适合富贵之宅。因此,可以说,真正的顶级四合院并非是正方形的。
我们常常听到恭王府被称为三路五进的四合院。那么这里的“三”和“五”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在风水学中,“三”代表着“三元思想”,而“五”则象征着“五行”。
在恭王府的最后一座“后罩楼”中,有两层的结构,其高度超过府内所有其他建筑,旨在抵御来自北方的寒风。这座被称为和珅藏宝楼的建筑,共有99间半,寓意取自故宫9999间半的尾数。在道教中,99间半象征着“届满即盈”。
即使是在恭王府中,最常去的后花园也讲究风水。请看下面的图片即可了解。
清朝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遵循规矩”。例如,门上的钉子数量、房屋的间数以及琉璃瓦的颜色等,都应根据房主的身份和地位来决定。如果不按照这些规定建造房屋,就会被视为违法。
恭王府表面上遵循规矩,但实际上却私下里不拘泥于这些规矩。
从表面上看,恭王府遵循规矩:它有绿色的琉璃瓦,三路五进的布局,门钉、屋脊和房间的开间数等都完全符合《大清会典》的相关规定。
然而,在内部装修方面,恭王府的设计者和珅却产生了不正当的念头。
恭王府内最大的违法建筑被称为锡晋斋(在和珅时期叫“嘉乐堂”)。当时,嘉庆皇帝列举了和珅的20项罪状,其中第13条指出:“最近查抄了和珅的家产,所盖的楠木房屋奢侈超出规定,其多宝阁及隔段样式皆模仿宁寿宫的结构,园林点缀与圆明园的蓬岛瑶台无异,实在让人费解。”
“僭侈逾制”罪指的是和珅违背规定,使用楠木建造了锡晋斋的两层仙楼隔扇。为了实现这个设计,和珅特意派遣太监去故宫考察建筑,随后指示工匠完全按照宁寿宫的布局进行施工,屋内所有的隔断都用金丝楠木制作,超出了臣子应有的建筑标准。
这间屋子的装修完全模仿了故宫的宁寿宫,更为夸张的是,它竟然采用了金丝楠木进行装饰,无论是面积还是珍贵性,都让人感到惊讶。
据报道,一块完整的顶级金丝楠木大料目前的估值已达4亿美元。因此,即使是当今世界首富为此倾尽所有,也无法购买恭王府的这一间房子。
在明清时期,以楠木完工的建筑屈指可数,至今幸存的多为皇家建筑,例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澹泊敬诚殿、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太庙、历代帝王庙、北海的大慈真如宝殿,以及明长陵和清慕陵的棱恩殿。
尽管民间有四川绵阳的报恩寺和江苏无锡的昭嗣堂等楠木建筑,但这些几乎都是明代所建。清代能够公开修建楠木厅堂的人,恐怕非和珅莫属。
恭王府的后花园实际上属于违法建筑。当时大清朝规定,北京的王府花园内不得私自引水,也不允许擅自开挖较大的水面。
恭王府的花园内有三片水域,不仅自行引入水源,还秘密引进了后海的水。必须指出的是,后海的水源自皇家的水源——玉泉山。和珅不仅在大清的利益上做手脚,还暗自饮用大清的皇家水。
恭王府内第三个违法建筑是大戏楼。位于邀月台东侧的“大戏楼”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座全封闭式的大戏楼。那么,这个戏楼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首先,在这个戏楼里没有一颗钉子;其次,尽管这个戏楼没有任何音响设备,却能从不同的角度清晰地听到舞台上的声音。
最厉害的是,它竟然盗用了皇家最高级建筑专用的地砖——戏楼的台面是用与故宫三大殿相同的“金砖”铺成的。
顶级豪宅的一个重要考量就是细节。恭王府在装饰细节方面极为讲究,这种考究在它的后花园中充分体现了福文化。如果你走进恭王府的花园,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福”字,这正是恭王府特别强调的福文化。在恭王府中,有一万种“福”,其中9999个体现在门窗、梁柱、灯饰和水塘中的各种“蝙蝠”图案,而最后一个则是那个著名的“天下第一福”。
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些信息,导游也会提到。然而,只有不到1%的人了解恭王府那1000个福字的深刻寓意。
恭王府为何选择蝙蝠作为吉祥兽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它与“福”同音吗?
不是的。在满清的开国史上,蝙蝠被视为清朝的神兽,起源于努尔哈赤。传说当年太祖皇帝努尔哈赤在塞外崛起,与蒙古部落争夺草原时,有一次他的军队遭到蒙古大军追击,努尔哈赤受了伤,从马上跌落,滚进草丛中。这时,天空中忽然飞来了许多蝙蝠,将努尔哈赤的身体遮挡起来,使他成功躲过了蒙古追兵。从那以后,努尔哈赤便将蝙蝠奉为神兽,并传承给后代。
在恭王府的9999个福字中,有明蝠和暗蝠之分。明蝠是指那些具体表现出来的蝙蝠,如环廊的彩绘和窗棂上的雕刻;而暗蝠则是指抽象的蝙蝠形象,通常出现在府邸和花园的窗格上。
在花园安乐堂挂着一幅彩绘,如下图所示。这幅彩绘中的福文化蕴含着五层含义:
五只蝙蝠与一个寿桃象征着“五福捧寿”;蝙蝠与寿桃结合,传达“福寿双全”的意思;寿桃与下方的金山形成“寿比南山”的寓意;五只蝙蝠与祥云图案寓意着“天降洪福”;四只蝙蝠自四面八方飞来,代表着“四面来福”。在恭王府中,最能体现福文化的地方是建筑的上下面檐头。由卐字和蝙蝠、寿桃组成的纹样……结合在一起,蕴含着“福寿万代”、“万世延福”的美好祝愿。
最为神奇的福文化细节出现在恭王府的后罩楼。后罩楼的后墙上共有44个什么窗,每个窗的图案各不相同。据说这是因为和珅收藏了太多珍宝,因此需要用这些窗来区分宝物的归属。
在这44个什锦窗中,有一组显得格外独特,如下图所示:
倒挂的蝙蝠、一个磬形窗格和一对鲶鱼,这些元素构成了传统的吉祥图案“福庆有余,年年丰盈”。
恭王府花园的雀替上,绘有蝙蝠、流云和卐的图案,象征着“流云万福”。
窗格上的蝙蝠图案也有其特殊的含义:窗棂上的蝙蝠染成红色,象征着“幸福如洪水般涌来”;在窗口上设置四只蝙蝠,寓意“幸福就在眼前”;而与窗格的日子结合起来,则形成了“天天都有(四)福”的美好寓意。
最后一个福大家都非常熟悉,就是康熙帝的墨宝“天下第一福”,它位于花园假山的洞中。康熙将“福”和“寿”结合成一个字来书写,称得上是“福中有寿,福寿双全”的象征。
这块碑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康熙所留下的字迹非常稀少,更在于其字形设计独特,令人赞叹。如果仔细品味“福”字的结构,可以解读出“多子、多才、多寿、多田”的寓意。而其中的“田”字却没有封闭,象征着土地无边界,财富源源不断。
公元1799年,嘉庆三年,乾隆皇帝去世,和珅因贪污被查抄,家中无数金银财物被confiscated,唯独这块福字碑没有被抄走,因此我们今日才能幸而目睹。
这个福字最初是康熙皇帝传给了雍正,而雍正又传给了乾隆。后来,它是如何落入和珅之手的呢?有一种说法是和珅偷走的,另一种则认为是乾隆恩赐给他的。
无论如何,和珅安排人将几千块太湖石运来,沿着花园的中轴线建成一条巨龙。他将“福”字碑藏于龙穴中细心供奉,称其为“洞天福地”,这也使其成为了和珅豪宅的“镇宅之宝”。自此以后,和珅的运势如虹,官运亨通、财富源源不断。
藏在自家的山洞中,是镇宅之宝。这件物品的尺寸非常讲究,能放进去但无法取出。连安置这座福字碑的假山也颇具讲究,传闻是用糯米浆和鸡蛋清调制而成,坚固异常。假山上有两个缸,缸底设有管道通向假山,通过往缸里注水的方式来增加洞中的湿度。假山下有一处宁静的洞天,常年保持恒湿恒温。高约一米多、长度近八米的福字碑就恰好放在洞的中央。
顶尖的风水与无可估量的装修,配合处处精致的细节,使恭王府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最豪华的住宅。
更不用说,这座王府还蕴藏着“恭王府与清代历史息息相关”的丰富历史故事。
恭王府的风水布局非常讲究,设计也很独特。然而,这里的很多配置与其实际身份不相符,超出了应有的规格,其风水地位甚至可以与故宫比肩。但和珅作为一个贪官,却无法享受到这一切的福气。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