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神习俗|关于还福的那些事
古代的帝王有春秋二祭,一年两次举行仪式感谢神明护佑国泰民安,民间亦有岁末“酬神还愿”的风俗传统,并延续至今。
“酬神还愿”是指在年头时向神明许下愿望,到了岁末就要感谢神恩;因此到了岁末民间很多善信都忙着前往道观“酬神还愿”,感恩神明一年来的福佑。“酬神还愿”是很严肃的宗教活动,在供品准备、敬神礼仪等方面比较有讲究。
清代陈景元的《古北杂诗》:“尚勇儿童拜,酬神酒肉分。”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今则有借元宝之风,比纸为钞,借一还十。主库道士守之,酬神销除,每岁春香火不绝,谓之财神胜会。”
又俗语云:“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求助于人乃常理,但若欠人钱财不还,则罪孽已生。想神灵之所以有求必应,乃因其渡众生之德使然,还愿酬神乃是知乎礼仪的表现。
在元代无名氏创作的《小孙屠》一剧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我从你爷爷在日,已曾许下东岳三年香愿。已还两年了,今年一年便还足。孩儿,你如今与我收拾行李,和我一同去还心愿。”这段情节描绘了一位老人带着孙子前往庙宇还愿的情景,显示了还愿习俗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儿女英雄传》中也有提及还愿心的场景:“那殿里拴娃娃的,又有送了一窝泥儿垛的猪狗来,说是还愿心的。”这里的描述不仅丰富了还愿的内涵,还展示了不同人群在不同情境下的还愿行为,进一步突显了这一习俗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还福之人
1、本年参加过任意一场祈福或者有过礼拜祈求保佑的福主,尤其是在面前许下诺言的信众,更应该参与酬谢法事。
2、本年度供过灯或者是请过符箓的福主。
3、有祈求过帮助和庇佑的信众,无论是公开还是私下。
4、任何希望未来运程更加顺利,想要为家人亲友求平安的福主。 其次,愿望是否能顺利实现,也与自身的业障和承负有关。当你礼拜之时,或许已经努力为你消除业障。
或者是虽然这件事没有答应,但这份福报已经转移到另一件事上了,这叫失此得彼,同样有福回应。
1去道观庙宇还愿时仪态要端庄朴素,尽量选择比较素的衣服,千万不可过于暴露或奇装异服,不宜穿着拖鞋进入道观,也不宜对着神像拍照。
2上香时须提前净手,以一柱清香为宜(三支香),点燃香后双手持香,举香齐眉顶礼作揖,作完揖后就可把香插入香炉中,插香时心诚意正。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