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修真略仪:正一派道士授箓

20.png


 箓,通常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功法术的牒文。是一种颁发给受箓道士的由多种文书和符图等组合在一起的文件。正一道士只有得受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职。有了道位神职的道士,其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才能得到神灵护佑,反之斋醮章词无效。

      《正一修真略仪》说:“箓者,太上神真之灵文,九天众圣之秘言,将以检劾三界官属,御运元元,统握群品,鉴骘罪福,考明功过,善恶轻重,纪于简籍,校诫宣示之文。”因此,箓的内容具有道法的功能,就是说,箓能够通神、驱鬼。

微信图片_20250226091804.jpg

      《正一修真略仪》说,“箓,录也。修真之士,既神室明正,然摄天地灵祇,制魔伏鬼,随其功业,列品仙阶,出有入无,长生度世,与道玄合,故能济度死厄,救拔生灵。巍巍功德,莫不由修奉三洞真经、金书宝箓为之津要也”。因此,箓颁发给道士,也与道士修炼的功业有关。

      箓的内容也与品位相结合,也就是说,修炼到一定程度的道士能受一定程度的箓,并可以施行一定程度的道法。不同的箓,体现了道士的不同修炼水平,也体现不同的道法水平。箓既是正一派道士道法等级的标志,也是教阶的标志。《三洞修道仪》的“初入道仪”称,“授正一箓后,方可以为人章醮,为帝王封署山狱,辟召妖毒,朝拜星辰,以铨律候”。

      箓的不同品级,各朝代文献中说法并不一致。例如,《三洞修道仪》就说,“自正一至大洞,凡七等,箓有一百二十阶,科有二千四百,律有一千二百,戒有一千二百”。据此,五代末时的箓似乎已十分繁复。

      正一派道士获得“箓”的仪式,即称为授箓。授箓的意义是“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人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箓,然始登真。” 授箓仪式是道教正一派的重要礼仪。

      道教祖天师张陵创立二十四治时,就创正一盟威经箓二十四品,分属二十四治气,督察二十四治区内的鬼神功吏。南北朝以后,历代高道先后整理和编纂了各种法箓,使得法箓成为天师道派传承的标志和礼仪的内容。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在《道门十规》中说道,“其太上诸品经箓,若祖天师所受,则盟威、都功;葛仙翁所受,则中盟、四仙;茅真君所受,则上清、大洞。其余符箓弥多,皆所以福国裕民,宁家保己”。

      宋元以降,龙虎山统领江南道教。明代时掌天下道教事,于是三山符箓归龙虎山执掌。道教授箓仪礼的程序,历来道门内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载。根据现行的授箓仪式,授箓礼仪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准备阶段。各地受箓道士陆续到授箓道观挂单,注册登记。

      二是授箓阶段。包括迎请主礼三大师和护法六大师、举行启师、拜斗、传度、斋供、上表、送圣等法事,宣讲经典和戒律,演习仪礼等。

      授箓礼仪中颁授受箓生的“职牒”,相当于全真派传戒后颁发的“戒牒”。其主要内容包括受箓道士的道号、法名和俗名,出生年月日,籍贯,受箓时所属道观或道院,授予的箓名和品级等。这一职牒,对于一个受箓道士来说,是信仰、道行和修炼水平的标志和证明,也是日后为信众行法的依据。因为凭此职牒,道士才有权可以在意文上署写受箓名号,上奏相应的各位神明,施行相应的道法。

      正一派道士授受经箓的法坛,称为“箓坛”。授箓仪式上,必须有三位大师出席,即:箓坛监度师、传度师、保举师。这三位大师由举行授箓仪式的道教宫观礼聘。三位大师除了负责对箓生的基本情况、经典熟悉程度、道教修养等进行考察外,还负责在颁发的《职牒》上签名,授箓方才生效。他们的具体分工为:传度师:举行授箓科仪的主持者。监度师:一般由正一派世袭的张天师担任,监督整个授箓活动按照道教仪轨进行。保举师:负责保送正一道士参加受箓。此外还有护坛六大师,分别为护道大师、护经大师、护法大师、护箓大师、护戒大师、护坛大师。

      当今正一派道士授箓以《天坛玉格》为准。《天坛玉格》中正一道士的箓分为五个等级,即: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正六品,七品衔;升授“正一盟威经箓”,正四品,五品衔;加授“上清五雷经箓”,正三品衔;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经箓”,正二品衔;晋升“上清大洞经箓”,正一品衔。道士必须随道法修炼的水平和平时累积善功德行,依品级逐步晋升。一般地过三年才能晋升一级。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站内微信:预测咨询-道家五术,六爻-事业官运-姻缘,童子命-补财库-拜斗,化太岁-化童子-符咒,祭祀-亡者-无缘子女

微信图片_20250319153232.jpg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收起

取消
  • 首页
  • 拜师学艺
  • 寻隐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