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吒“看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思想的三重镜像
提起哪吒,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至孝之举,或是与太乙真人的师徒情。但仔细品味《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故事,我们看到的其实是更深层的政治隐喻。
在《封神演义》的体系中,哪吒是阐教弟子,师承太乙真人。这一设定本身就暗含深意:阐教门人大多辅助周武王,代表正统力量;而截教弟子则多助商纣王,被塑造为负面角色。这种二元对立的设置,其实反映了正统与非正统、正义与邪恶的政治角力。
表面上看,故事中充满了道教元素。哪吒托生于莲花,习得乾坤圈、混天绫等法宝,这些神通法术构成了故事的奇幻外衣。但这些道教符号背后,其实是对权力更迭的隐喻:新旧势力的交替、正统与异端的较量。
当哪吒面对"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抉择时,表面是儒家孝道的体现,实则暗示了在新旧势力交替时期,知识分子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太乙真人为哪吒塑造莲花身,既是神通展现,更是对政治立场的一种象征性确认。
而"封神榜"这一制度设计,表面是法家"以法而治"的体现,实则是对科举制度和官僚体系的影射。神仙的等级、职责都被严格规定,这正是现实政治制度在神话中的投射。
有趣的是,正是这种多重隐喻的交织,让哪吒的形象超越了单纯的神话人物。他的故事成为了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古代政治中权力更迭、身份认同、制度变革等深层议题。这种复杂性,或许正是这个角色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原因。
而这种多重思想的融合,与《封神演义》的创作背景密不可分。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封神演义》,其实暗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思考。
《封神演义》的深层密码
为什么《封神演义》会采用"天庭-人间"这样的双层叙事结构?这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和宗教文化的深层关系。这种现象的形成有几个重要原因:
政治统治的合法性需求
人间的皇帝需要一个更高层面的权威来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所以"天命"观念很重要。皇帝自称"天子",意味着他是受天庭委派治理人间的,这样可以增加统治的神圣性和合法性。道德约束的需要
玉皇大帝的存在,实际上是对人间皇权的一种制约。即使是最高统治者,也要对更高的神明负责,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防止君主为所欲为。比如"天子"要定期到天坛祭天,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民间信仰的自然演化
中国民间信仰中,人们习惯把人间的政治体制映射到神仙世界,形成了天庭体系。既然人间有皇帝,天上自然也该有个最高统治者,这就是玉皇大帝。这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社会心理需求
对普通百姓来说,相信有比皇帝更高的神明存在,能给他们带来某种心理安慰。当他们在现实中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可以寄希望于神明的庇护和公正。儒道佛三教合流的结果
玉皇大帝的形象是在漫长历史中,融合了儒家的天帝、道教的元始天尊、佛教的帝释天等多方面特征后形成的,反映了中国宗教的包容性特征。
这种双层统治体系的设计,实际上体现了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智慧:既维护了现实政权的权威,又给统治者设置了一定的约束,同时还能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这种制度设计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代文人的创作困境
作者许仲琳(一说陆西星)生活的明朝中后期,正值朝廷内忧外患、政治腐败的时期。通过改编商周战争的历史故事,作者巧妙地将对现实的批判融入神魔叙事中。
创作这样的小说在当时是有风险的。明代虽然是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文人创作仍面临着朝廷的审查。《封神演义》这类具有讽刺现实色彩的作品,往往需要通过坊间私下传抄流通。明代的出版业十分发达,但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的一些书坊。这些民间书坊成为了传播思想的重要渠道,他们通过木刻印刷,将这些作品广为流传。
有趣的是,虽然官方对这类小说持谨慎态度,但只要不直接触及政治禁忌,一般都会采取默许的态度。这也为作者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他们可以借神魔故事,表达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这种微妙的平衡,让《封神演义》既保持了艺术性,又传达了深刻的社会意涵。
在这样的背景下,哪吒的形象更显得意味深长。他的反叛与坚守,挣扎与成长,都可以看作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心态的投射。而这种复杂性,也正是这个角色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原因。
现代改编的哪吒故事,虽然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但依然保留了这三重维度的平衡。这也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多元特质,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看似是一个神话人物,哪吒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映照出法、儒、道三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微妙平衡。这种平衡,造就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也让这些古老的故事始终能引起后人的共鸣。
当代年轻人的心灵投射
2025年,《哪吒之魔童闹海》接近80亿的票房数据,印证了这个千年形象对当代年轻人的强大共鸣。这种共鸣并非偶然。当代年轻人面对着房价压力、职场竞争、生活压力等诸多挑战,内心的挣扎与困惑,某种程度上与哪吒的反叛精神不谋而合。
而今天的年轻观众在哪吒身上看到的,或许正是自己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求平衡的影子。他们既要遵从社会规则(法),维系家庭关系(儒),又渴望保持自我本真(道)。这种矛盾与平衡,跨越千年,依然引起强烈共鸣。
中西方神话的不同命运
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国外,却发现了截然不同的神话演绎方式:希腊神话里,普罗米修斯偷天火,就是单纯为了帮助人类,根本不在乎宙斯会怎么想;北欧神话里,诸神黄昏就是要毁灭一切重建新世界,没人在乎什么规矩和秩序;日本动画里,主角可以为了心中的信念对抗整个世界,哪管什么上下尊卑。
被驯服的神仙
反观我们的神话改编,孙悟空再强大,还得戴上紧箍咒;杨戬再不满,还得维护天庭秩序。这哪里是神仙,分明是被神化了的"体制人"。
或许正是这种永远强调"和谐"的结局,让我们的神话始终停留在"教化"的层面,而失去了更深层的反思和突破。
当神话故事一次次被改编,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同一个轮回:反抗,妥协,大团圆。这样的神话,还能激发多少真正的思考?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神话改编总是在"法、儒、道"的框架里打转——不是不想突破,而是不敢突破。当我们的神仙都学会了"做题家"思维,还指望他们带给年轻人什么启示?
如果连神仙都只能当个听话的好孩子,那我们的神话,终究只能是教化的工具,而不是真正的文化创新。
票房冠军的启示
以往的哪吒再叛逆,最后还得乖乖认怂;这次票房成为冠军的背后,是年轻人对反抗的渴望,是一种真正的宣泄,反映的正是这种无处安放的反叛冲动。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引发广泛讨论的电影,既获得了官方的支持,又赢得了市场的认可。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刚柔并济"的精神,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既能容纳年轻人对现实的思考,又能在既有秩序下寻求突破与创新。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